健康醫療網 - 所有的文章 - 共有 15061 篇文章 搜尋時間 0.014 秒
美研究:塑膠製品中414種化學物質與乳癌有關 專家籲「最好少用」 - 健康醫療網
2024-12-18 18:00:00 by 健康醫療網 @ 健康醫療網 [引用來源]
國健署資料顯示,在台灣,乳癌是發生率第一的婦癌,每年有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,相當於每天有6名婦女因乳癌離世。而國外最新研究發現,日常塑膠製品中常用的400多種化學物質與乳癌有關,這些化學物質可能是導致年輕女性癌症發生率不斷升高的因素! 塑膠製品藏乳癌危機!專家:國際間應加強監管 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塑膠製品,從家居用品、食品包裝、電子配件等,都可見塑膠的蹤影。先前美...... [閱讀更多]
戶外咖熟女舉步維艱、寸步難行 聽聞「巨星罹罕病」成確診關鍵 - 健康醫療網
2024-12-18 16:00:00 by 健康醫療網 @ 健康醫療網 [引用來源]
「腳就像黏在地上,跨不出去。」一名30幾歲的女子兩年多前雙腿沉重舉步維艱,人一緊張肌肉更僵硬,甚至曾跌倒骨折。由於熱愛戶外活動,原以為是運動傷害,但遍訪醫師都無法緩解,日常走路、用餐、洗澡都深受影響。直到國際巨星席琳狄翁罹患僵硬人症候群的新聞曝光,她心生警覺至就醫,經檢查後確定罹患同樣的罕見疾病——僵硬人症候群(Stiff person syndrome)。 僵硬人症候群為自體免疫...... [閱讀更多]
七旬嬤肺結節「沒有不舒服」拖延回診 2年大一倍成肺腺癌 - 健康醫療網
2024-12-18 14:00:00 by 健康醫療網 @ 健康醫療網 [引用來源]
71歲張阿嬤兩年前安排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(Low-Dose Computed Tomography,LDCT)」檢查肺部,發現一顆0.8公分肺結節,當時建議要定期追蹤,沒想到阿嬤自認「沒有不舒服」,拖到今年才回診,結果肺結節長大一倍、已增大至1.5公分。考量到結節位置適合手術處理,醫師建議進行微創肺段切除術,並在術中接受病理檢驗,冷凍切片結果確認為早期肺腺癌(第一期)。 肺腺癌二...... [閱讀更多]
臉部毛孔粗大又紅疹以為過敏 真凶竟是「這1種蟲」作祟 - 健康醫療網
2024-12-18 12:00:00 by 健康醫療網 @ 健康醫療網 [引用來源]
40歲的姜小姐,近一年來,她的臉部不只出現紅斑和脫屑,即使加強保濕和使用藥膏,鼻翼、臉頰處的症狀卻持續惡化,原以為是單純的過敏反應,但在皮膚科醫師的診斷下,發現真正的元兇竟是皮膚上的蠕形蟎蟲。 生活習慣不良 導致肌膚屏障遭到破壞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皮膚科吳家華醫師說明,姜小姐因工作壓力大、長期熬夜導致作息紊亂,加上反覆使用類固醇藥膏,最終破壞了皮膚屏障,造成蠕形蟎蟲失控增生,經...... [閱讀更多]
試管寶寶身體較不健康?試管嬰兒懷孕時易流產? 破解人工生殖5大迷思! - 健康醫療網
2024-12-18 11:00:00 by 健康醫療網 @ 健康醫療網 [引用來源]
人工生殖技術能幫助不孕夫妻圓夢,但在接受試管嬰兒療程時,許多民眾常會擔心試管嬰兒寶寶是不是會比較不健康?懷孕時會不會比較容易流產?為了幫助民眾更加了解備孕過程中的挑戰,國健署針對人工生殖常見5大迷思一一進行破解,並提供備孕7秘訣,幫助不孕夫妻喜迎新生命。 人工生殖常見迷思1: 做試管嬰兒很「傷身」? 有些不孕夫妻擔心進行試管嬰兒療程會對身體造成傷害,對於是否要進行療程感到猶豫不...... [閱讀更多]
減重容易失敗?中醫師推「藥膳食療」助調整體質阻復胖 - 健康醫療網
2024-12-18 10:30:00 by 健康醫療網 @ 健康醫療網 [引用來源]
現代人長時間坐著辦公,又缺乏運動,生活習慣不佳,進而導致肌肉和心肺功能下降。根據統計,在亞洲國家中,有高達7成的民眾處在似病非病的「亞健康」狀態,檢查沒有任何疾病,卻經常感覺身體不適,容易疲倦、焦慮、易怒,以及出現生理失調,如肥胖、營養不良、失眠等。知名中醫診所林朝輝院長就指出,透過「藥食同源」的食療,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做到養身保健,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。 中藥、食療雙管齊下穩定...... [閱讀更多]
心臟衰竭非末路!掌握早期徵兆 積極參與治療 再創嶄新生活 - 健康醫療網
2024-12-18 10:00:00 by 健康醫療網 @ 健康醫療網 [引用來源]
一名四十多歲中年男子,有慢性高血壓,但沒有規則追蹤與服藥習慣,某次嚴重感冒且呼吸困難,住院才發現心臟衰竭。返家後飲食以麵線羹、水餃與泡麵等快速方便食材為主,後續三個月內,陸續嚴重水腫與呼吸喘誘發反覆再住院三次,由於心臟衰竭導致走路就氣喘吁吁,最終失業造成經濟斷炊,被迫安置於遊民之家。在沒有接觸心衰竭照護團隊前,心臟衰竭對他來說,是失能與隨時瀕死的疾病,並造成他幾乎喪失存活自信心。 ...... [閱讀更多]
突破舊框架!新一代生物製劑健保給付,嚴重氣喘控制再升級 - 健康醫療網
2024-12-18 09:30:00 by 健康醫療網 @ 健康醫療網 [引用來源]
氣喘的臨床表現多樣化,為治療帶來諸多挑戰。然而,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,現代醫學已成功開發出精準治療的生物製劑。由於不同患者的體質與誘發因子差異顯著,加上環境變遷的影響,氣喘的臨床表現變得愈加複雜。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指出,過去的生物製劑治療主要針對第二型發炎(Type 2 inflammation)患者,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,但對於非第二型氣喘(Non-type 2 i...... [閱讀更多]
3C看太多害近視? 眼科醫曝「真正元兇」:超乎想像 - 健康醫療網
2024-12-17 21:00:00 by 健康醫療網 @ 健康醫療網 [引用來源]
近年幼童近視比例攀升,許多家長將矛頭指向3C產品。然而,眼科醫師指出,造成幼童視力惡化的真正原因,可能超乎家長想像。 假性近視 恐是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惹禍 一位3歲多男童近日被診斷出「假性近視」,家長立即打算取消每天半小時的電視時間。衛福部南投醫院眼科何建賢主任表示,造成近視的主因並非單一3C產品,而是「長時間近距離用眼」。近視成因與生活環境息息相關,包含近距離用眼時間過長、光線...... [閱讀更多]
人工電子耳降低聽損失智、語言學習風險! 但「這些情況」不適用 - 健康醫療網
2024-12-17 18:00:00 by 健康醫療網 @ 健康醫療網 [引用來源]
能夠聽見聲音對我們的一生極其重要,隨著科技發展,民眾長期戴耳機有機會導致聽力損害、老年聽損未改善者可能增加腦部退化的風險,而新生兒如具有先天性聽損則會嚴重影響語言學習及腦部發展。 人工電子耳 改善聽力問題 食藥署指出,不同生理部位的損害對聽力的影響也不一樣,有些病患可以透過簡易的治療恢復,有些須利用助聽器放大聲音,有些則需要透過電子耳來改善聽力。 而耳朵所聽見的聲音,是由聲...... [閱讀更多]